同前,用國旗歌來記臺中各地特產。其實也不是真的要全記起來,大概就是唱個幾次有印象就差不多,而且也可以熟悉居住縣市的行政區。
這個有後遺症,就是小朋友升旗或放學時會唱……
*完整故事詳見:http://goo.gl/PetKT
*抓取圖片時請不要按右鍵下載,會抓到縮圖,請使用選單裡的「下載」,才能抓到原尺寸大小的圖片。
*由於圖片量較多,雖儘可能篩選以避免肖像權問題,但仍可能有遺漏之處,若有拍攝內容不當或侵權問題,煩請與我聯繫,一定會儘速移除。本站非營利網站或公家機構,設立之目的僅在義務性提供各地教師教學所用,也請多多包涵。
請點選右方或下方搜秀資源網圖案進入圖庫。(重新整理中,但可在網路上搜尋到舊圖)
-------------------------------------------------------------------------------------★以下為網誌文章★影片網址:http://goo.gl/3r0jI
影片播放可放大:
學習單:
下載PDF檔:
https://docs.google.com/open?id=0B0WzM8VEEs4bTXFsWUowNlMzQVE今天早上youtube網頁又有更動,之前介紹的幾個下載方法又失效,等不到這些軟體改版,但上課要用到影片,所以到處查,最後試到這個很方便的方法,推薦給大家。
一、先連到你想下載的youtube影片。
二、在網址列的youtube前面加入kiss四個英文字母。
這張比較簡單,請依照課本P.40-P.41頁面的葫蘆墩圳開發故事,畫出配合的漫畫。
▲請記得將P.40的「大甲區」改為「豐原區、潭子區、神岡區、大雅區、北屯區、南屯區」。
也可以參考三年級下學期時發的「臺灣歷史人物故事-張達京」。
↓ 以下為嵌入檔案。
給太座用的,好像沒貼過(影片也還沒加註,先貼說明圖好了)……
檔案下載:
https://docs.google.com/open?id=0B0WzM8VEEs4bYXN0bUh0UzZJZ00
(好像就沒必要嵌入做線上瀏覽了XD)
依照往例,不做複習考,但可以試著用本複習單上的問題,「自己」對課本、學習單(筆記本)做一次統整性的複習。
設計構想:
1.不喜歡長久以來學生「平時不上課,只在考前把複習考卷讀熟」的習慣,本末倒置。
2.以「問題」與「表格」為主,附上每個問題可以對應的課本與學習單頁面,藉此讓學生做統整性的複習。(檢視之前所學,並理解背後目的)
3.四年級開始有大量以「家鄉」為範圍的補充課程,因此平時做的教學與學習單就很重要,請學生養成習慣重視平時習寫的內容。(不需要做過多的測驗卷、作業簿練習,且試卷也從來不會從這些題庫出)
4.讓學生養成「自我複習」的習慣。(甚至日後可自己設計自問自答的「問題」)
檔案下載(選單「檔案」-「下載」):https://docs.google.com/open?id=0B0WzM8VEEs4bVkpuc0NvUzZ1Umc
<下頁開啟線上瀏覽>
配合社會學習領域第二學習階段,教科書內有關「家鄉的氣候」之課程內容。(以翰林版教科書為例,相關內容出現在四年級上學期第二單元第二課)
資料取自中央氣象局網站,這裡只把它改成配合課本圖表的形式,並加上學生會較有興趣的極端天氣例子。
(預覽)
紀錄中全台平地最低溫:
1901.2.13 台中 -1.0℃ |
同日台北市最低溫為 -0.2℃ |
民國52年冬天出現的低溫紀錄: |
1963/1/27 台中 -0.7℃ |
1963/1/27 新竹 -0.1℃ |
1963/1/28 北市 -0.1℃ |
1963/1/29 新竹 -0.6℃ | 檔案下載:https://docs.google.com/open?id=0B0WzM8VEEs4bekRvNjN1RjdrRnM (選檔案,按下載) (以下閱讀線上檔案) |
親師座談會打算印給家長的資料,建議可以參考後面的Q&A。
看起來有點複雜但其實這已經是最簡潔的版本,主要是「依照能力指標設計教學與多元評量」(而不是那種把分數改成打勾勾的假多元評量),且出來的評量結果與分數可以融入到實際教學系統中。
如內文所說,進行這套東西到目前已經是第十年了,有一定的成熟度。(之後等檔案完整了,想再弄一個「連結版」)
檔案下載(選單「檔案」-「下載」):
https://docs.google.com/open?id=0B0WzM8VEEs4bemxZRE4xaXNIMzg
<以下開啟線上瀏覽>
只是想把平常做的學習單或教材也儘量放上網,一來學生搞丟了可以自己在家裡下載來印,二來或許其他老師也可以參考。
這張主旨是想讓學生複習一下自己居住的地方,同時把地圖貼到筆記本第一頁,未來方便查地圖。較早的版本其實還有詳細地址跟行政分級,不過翰林版把這部分放到四下,所以這裡也先拿掉,比較單純。(放兩頁是方便我列印時縮成B4一頁,裁成兩邊暨省紙,大小又剛好可以貼筆記本)
下載檔案(選單-「檔案」-「下載」):https://docs.google.com/file/d/0B0WzM8VEEs4bdVBZUGNJTjJJTnM/edit (格式有點跑掉,不過還是可以下載原始doc檔)
<以下開啟線上瀏覽>
這篇其實想寫的是:用「百年後的科技」來看古早以前的這座石敢當。
從很久以前就想自己走、拍一次宜蘭市的廟宇古蹟(參考搜秀資源網),於是買了本遠流深度旅遊那一系列的書,但一直遲遲沒去拍。上週末又去宜蘭演講,心想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就住了一個晚上,第二天開始走走拍拍。
那天太陽很大,但很慶幸是研究所同學跟她男友陪著我這樣一個個點拍照,還帶我去書上沒寫到的書院和家廟,實在就感心的!
照片中的是我們最後一個想找的點,說穿了也沒什麼,就是一個藏在民居間的折凳「石敢當」。即使常經過,一般人也不一定會注意到,但就是因為這樣,找起來才又特別有趣。(其實有兩座,另一個在小巷子裡)
找到了,拍到了,然後呢?
不,還不是回家的時候。 (因為還要買名產)
書上提到,石敢當是早期居民常在巷口、路衝設立用來避邪衝煞的石碑。
wiki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F%B3%E6%95%A2%E5%BD%93
但這座石敢當所在地點並不是路口,也沒有巷道相接,甚至正對面也是另一棟房子。所以合理的懷疑,早年這裡可能是兩、三條道路相接的地方?只是經過百年市街的變化後,已經看不出來了?
因為手上這台新相機有GPS的功能,所以很容易可以透過經緯度,在Google地圖上找到較精確的位置。(連海拔高度都有喔XD)
甚至只要傳到google的相簿上,他就自己會跑出來了:(比較近期的搜秀資源網相片都有經緯度喔!)
套到Google地圖裡,則可以看到這樣的街景(請用滑鼠拉拉看周遭景觀):
也可以找到詳細的經緯度:
這時候就要出動這個網站了: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aspx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找到對應的經緯度位置:
選用圖層(這裡用1921年的地圖,因為這張比較清晰):
嗯……看來,那裡以前應該是道路相接的地方啊!(不過總覺得路偏一點點,是疊圖或畫圖時的小偏差嗎?還是道路確實有改變?嗯……)
我不禁要想,如果是在幾十年前,我大概只能照著書上的問字或人們口中的話去猜想,甚或者會把這樣的疑問深埋在心裡吧?
但在這個時代裡,我們可以運用這些(坐在家裡就可以操作的)工具,用更便宜、快速、精準的方式去探索答案。
無論是否真是如此,百年多前的人們,為了鎮煞、避邪,而在巷道口放了石敢當,希望可以透過他的力量來守護村子。
百年之後,街道、農田、河流……什麼都變了,唯獨石敢當還留在原來的地方,繼續默默守護著村子。
永遠守護著。
Δ 宜蘭市另一處,位在小巷道裡的石敢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