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搜秀資源網

*給手機版夥伴的網路硬碟(公用版)連結:http://gg.gg/12l7tr

*完整故事詳見:http://goo.gl/PetKT

這是一個為解決教學時欠缺簡略地圖、鄉土照片而建置的開放版權教學圖庫。並希望以此為起點,邀請各縣市夥伴一起來建構出無須擔憂「教學資源不足」、「版權問題」的教學資源庫。

本站圖庫內所有照片與地圖均由本人所拍攝、繪製,所有圖片均以創用CC方式供各地教師自由使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抓取圖片時請不要按右鍵下載,會抓到縮圖,請使用選單裡的「下載」,才能抓到原尺寸大小的圖片

由於圖片量較多,雖儘可能篩選以避免肖像權問題,但仍可能有遺漏之處,若有拍攝內容不當或侵權問題,煩請與我聯繫,一定會儘速移除。本站非營利網站或公家機構,設立之目的僅在義務性提供各地教師教學所用,也請多多包涵。

請點選右方或下方搜秀資源網圖案進入圖庫。(重新整理中,但可在網路上搜尋到舊圖)

點我進入資源圖庫

-------------------------------------------------------------------------------------★以下為網誌文章

2017年3月11日 星期六

運用平板進行臺中公園史蹟之密室逃脫遊戲

IMG_0933
一、 發想
「既然常在做史蹟踏查,也會用平板上課,期末要不要結合在一起,帶我們班去做一場活動?」大約去年十二月時,筆者的太太提起這個想法。
不過,若只是搭配平板做史蹟導覽,對於一個班近三十位的小學生而言,不見得有那麼多耐性聆聽,即使設計了互動回饋(例如:利用nearpod進行社會領域戶外踏查),仍缺乏那種探索的感覺。
「不然,就把導覽的時間儘可能縮減,再讓他們透過平板來做類似『密室逃脫』的探索遊戲吧!」討論了一陣子後,我們便開始著手設計這個活動。

一、 地點選定
首先,我們需要一個合適的地點,這個地點需要滿足幾個條件:
1.場地不能太小:需要能容納30位師生在裡頭「探索」與活動,而且裡頭的景點彼此有一定距離,以免好幾個小組的學生擠在一起。
2.需要有一個明確的界定範圍,場域內儘量不要有車輛行駛,才能讓學生安全地進行探索
3.場域內要有足夠的探索材料
4.距離適合從學校步行或搭乘大眾運輸到達:因為希望不花費額外的經費(應該說都不花費),所以打算利用臺中市十公里免費的公車優惠,此外也希望中午還來得及返回學校吃午餐,因此距離不能太遠。
以太太所在的學校位置來看,唯一能符合這條件的,只有科博館臺中公園,於是我們選定了臺中公園。(順便一提,同時間我也在思考自己學校能到達的地點,可以的話希望讓我任教的班級也玩一場,但卻找不到能滿足這四個條件的地點,不是搭車要一小時,就是範圍內有一堆大卡車開來開去,或者場域無法容納30個學生做活動)
IMG_0894
▲Nearpod的線上課程畫面
再者,因為學生需要手持著平板來完成任務,因此我們需要另外邀請幾位老師來協助,跟著小組學生一起活動,並開啟老師的手機網路分享,充當「無線基地台」。
也就是說,如果小組學生離開隨隊老師太遠,他們的網路就會斷線XD  這就是現代的電子柵欄啊!
P1176590
▲喂!網路斷線了啦!(隨隊老師表示追不上小孩很喘)
至於平板的部分,我則是準備了每組兩塊,一塊大的放在隨隊老師手上,只回答問題;另一塊小的則由學生背著。(原本還想過開放讓學生自己攜帶手機或平板,但後來沒有)
P1176562
▲我背了一大袋的平板去。
之所以這麼安排,有兩個原因,一是大塊的平板是學校的,我不放心讓學生使用;小塊的平板是我自己買的,所以就給學生操吧。
第二個原因,則是事前我們先拿自己小孩跑過一次活動做試驗,發現小孩在使用平板時很容易出各種狀況,原本密室逃脫答題的網頁就會被關掉,為了流暢,所以還是需要一台專門答題的平板。
順便一提,我替小塊平板都各自加上背帶,雖然會稍微磨到表面,但可以讓學生背著到處活動。(而且背帶還是在掏寶買的,買的時候店家還註明是臺灣貨XD)
P1176561
 
三、課程設計
(一)導覽部分
我們把活動分成兩部分,一部份是簡單的導覽;另一部份則是一小時的密室逃脫活動。
關於導覽的部分,事前我和太座討論過是否有需要,但覺得遊戲還是無法做很完整的背景交代,所以我們還是設計了一個利用Nearpod的互動導覽。
https://share.nearpod.com/vsph/rl6W2gxiNu (點網址可以登入學生練習模式,但有29天的期限)
內容大致包含幾個部分:
1.整體地圖:事前用my map將相關景點建置好,再將網址傳送給學生。(這個地圖是可以學生自己操作,觀看特定景點的說明)
image
2.互動問題:配合導覽內容,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後答題。
image
▲現在才發現這題好像有兩個答案XD
image
▲這裡主要還是以「選擇題」和「畫圖題」為主,比較簡單。(其實「依據指示拍照」也很適合在室外做,但因為後面的密室逃脫有不少類似的活動,所以覺得這裡沒必要)
3.配合導覽內容傳送參考照片,讓學生更有概念:
image image
(二)密室逃脫
這裡使用了Holiyo的網路平台,主要的原因是它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答題順序,並有時間限制
image
▲設計了六個關卡,學生可以自由決定闖關順序,完成的關卡會出現PASS標誌。
可以透過下面的QR-code或網址連結到題目。
台中公園密室逃脫QR
不過,在平板之外,還是提供學生三張照片與三個QR-code作為提示:
事先準備的各組資料
這三張照片分別是兒玉源太郎銅像、臺中神社社徽、曲奏迎神匾額。(這些都是目前臺中公園無法一下子找到的東西,匾額目前送修、銅像已經拆掉、神社社徽則是藏得有點隱密)
而qr-code則分別是:密室逃脫的網址、臺中公園地圖、臺灣堡圖圖例
當然,事前得先把幾個APP灌好,例如nearpod、google map、臺灣百年歷史地圖(可以看堡圖)、QR-code掃描軟體(而且設定好用Chrome開啟)。我原本還希望搭配指南針的APP,讓學生搭配方向標來觀看地圖,可惜的是平板的版本太舊,試了好幾個都跑不出來。
這裡背後還有個期待,我希望這個活動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如何運用資訊輔具來解決問題
為什麼要特別這樣說,是因為我覺得很多孩子看待手機與平板時,內心都把它們等同在「遊戲機」、「照相機」、「資料搜尋」、「社群」這樣的角色,很多孩子遇到問題時,也只會google,如果第一時間google不到答案,接下來就不知道要怎麼辦了。
我希望他們可以感到到「應用」這點,並讓抽象的地圖、歷史資訊與現實連結在一起。
學生在登入密室逃脫的網站時,會先看到說明:
投影片2
接著可以選擇各個不同的題目(建議隨隊老師稍微引導一下,不要讓大家擠在同一題),以關卡B為例,裡面的題目是這樣:
image 
照片B就是「曲奏迎神」的匾額。
簡單地說,學生在每個關卡要完成三個任務:
1.根據提示找到地點。
2.根據提示在選定的地方用平板拍攝一張合照。
3.根據問題回答問題(下方的「作答」,格子代表字數),答對就會顯示破關。
如果學生一開始搞不清楚,Holiyo會讓你在閱讀幾秒後,可以開啟「提示」畫面,例如:
投影片6
以本題為例,學生很快就可以找到地點,但因為匾額送修了,因此他們必須觀察涼亭的每個角落,思考「送修的匾額」最有可能掛在哪個地方?
有些學生會比對照片中的細節,有的學生則是從涼亭上方觀察哪裡「好像少了什麼」。
接著下一題則有不少學生卡住,但其實他們只要依照提示開啟APP,就可以從堡圖看到「現在這裡」在一百年前的地圖,再搭配堡圖的圖例,透過地圖思考「北方」的方位,就可以知道答案。
(這裡不能寫答案出來,因為我不希望學生有任何能直接google到答案的可能性)
四、實際進行
因為不確定會發生什麼事,所以我們在事前先拿國二的女兒、小五的兒子來實驗看看。
P1026273
實驗的結果也很有趣,這兩個傢伙幾乎都不開提示,但背後的理由不一樣。
國二的女兒從頭到尾都酷酷的,幾乎不用開提示,一個人默默地看完題目、默默地找到地點、默默地在一半時間就闖完全部關卡了。
問她說好玩嗎,她就面無表情地說:好玩。(我無法理解國中生orz)
P1026290
小五的兒子則像無頭蒼蠅一樣,題目都還沒看完就到處亂衝、亂猜,也沒想到要開提示,精力旺盛地到處跑來跑去,結果當然是沒闖完關。
現在看到的題目,是試驗完後再修改的,也發現到會發生平板缺電、題目被關掉等問題。
接著就在太座班上實際進行,當天早上也邀請校內幾位熱心的老師協助「當基地台」XD  小孩一路搭著公車浩浩蕩蕩到臺中公園,接著按照原訂計畫做導覽。
IMG_0936
這部分倒沒什麼問題,重點是時間不能太多,我在學生開始感到疲勞時就結束導覽。
接著解說規則,但與其解說,不如實際玩一題,所以我就直接把導覽的最後一站當成第一個關卡,現場讓學生做一次任務,接著就「解散」!
要特別說的是,每一台平板我都設定會自動上傳到特定帳戶的google相簿,所以學生各組拍了合照後,都可以直接蒐集到。小組合照是太座的建議,我覺得這個任務還滿不錯的,會讓學生更有「小組」的感覺,而且班級導師也很容易取得各組的活動照片。
IMG_20170117_101630s
▲海苔家族
不過在活動時還是有一些小問題,首先是許多學生在完成第一題後,大家都順手點了第二題,結果好幾組都擠在關卡B。還好到這裡就開始出現各組的差距,有些答不出來就放棄跑下一題了。
另一個問題是,活動時剛好臺中公園正在清淤,日月湖被圍起來了,所以有某些景點必須被排除,有些地方學生也要繞一大圈才能到達。
而以下這題也遇到些小狀況:
投影片11
他的提示是:
投影片12
之所以遇到問題,是因為活動當天才發現,先前的鐵皮圍牆被拆除了!所幸還有遺留下一些,所以學生真要找的話,還是可以找到。
因為我也跟了其中一組,在過程中有不少感觸。
P1176597
活動過程中,學生是很開心的,但他們也出現了類似我們家女兒、兒子的兩種狀態:有的學生冷靜地回答問題,有的學生則是到處亂猜、亂衝。
甚至有一題是要找到省城大北門現址,但學生都已經站在路牌的前面,看著路牌卻仍像無頭蒼蠅一樣亂猜。明明只要抬起頭,好好觀察周遭的資訊,就可以知道自己在哪一條道路上了啊!
我覺得這很重要。(所以我把它留在最後一段再寫)
至於活動結束後,該怎麼辦?
我準備了「破關集合地點」的照片,然後將照片剪成六份,交給隨隊老師。孩子每通過一個關卡,就會拿到一張照片拼圖,拼起來就可以得到最後破關地點「某個特點」的照片。
不過,無論破關與否,一小時候都要回到破關地點,因為還要回學校吃午餐。XD
P1176610s
▲你知道的,導師最後都要習慣訓一下話XD
五、省思
整個活動從搭乘公車、整隊說明、導覽、密室逃脫到返回學校,大約耗時一個上午的時間。雖然最後只有兩組完全闖完六個關卡,但學生幾乎都表示十分有趣。
我當時也是隨隊的「人體基地台」之一,在觀察孩子的答題過程後,有著很深的感觸:
(一) 資訊輔具的運用:雖然這世代的孩子常被稱為「數位原民」,但許多孩子在使用資訊輔具時,仍停留在「把題目拿去google」的階段,一旦搜尋不到答案時,許多人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甚至只是在盲目地猜答案
我覺得這背後有幾個原因:
1.一般的學校教學太過注重「單一答案」:
也因為如此,學生往往只想知道「答案是什麼」,而不太習慣去想「為什麼是這樣」,甚至很多時候學生都是靠著「大量寫測驗題」來準備考試,因為考試的題目也經常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的「題目」對應「答案」,於是學生也用這樣的方式來思考。
但現實生活不是這樣的,我們的人生反而很少有單一答案。
我想,有關非單一答案的問題與討論,是平常教學就該多加培養的。
2.老師與學生普遍只用「查資料」來看待資訊輔具:
但資訊輔具不該只是如此,不說別的,光是地圖就是一個可以善用的輔具。不是只有簡單的導航,而是可以從裡頭的湖泊形狀、道路名稱去觀察東西南北的方位與自己的位置,從堡圖、經緯度位置與河川去思考過去曾是什麼樣的樣貌,而這些又與後來的歷史有什麼關連。
比起單純的問答,這些才是可以讓生活更豐富的東西,也有助於人去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進行思考。
我想,教學上應該有更多除了「查資料」以外的資訊輔具運用方式,當然,最好從老師開始。
(二) 解決問題的素養:
是的,這裡說的是「素養」,而不是「能力」,我想像中的「素養」除了「能力」,還有「態度」。
筆者觀察到,多數五年級的孩子都不怕嘗試錯誤(但「常識」倒是經常錯誤XD),很多時候還會詢問路人尋求協助但能破關的,幾乎都是面對問題時,能靜下心讀完問題,並觀察手邊現有資源的孩子。
P1176606
▲碰到問題時,學生會直接去向周遭的人求救。(不過他們也不知道XD)
反而有許多孩子連問題都沒讀完,便衝出去尋找關卡的地點,有時候甚至已經站在路牌的正前方,仍會像無頭蒼蠅似地亂繞,相當可惜。不只在這個活動,平時的學校活動中,我也曾好幾次見過學生查資料時,開了網頁卻沒耐心讀完,關掉又打開,或者隨意在網頁上亂點的。
為什麼會這樣?我猜想,一部份跟「閱讀的習慣」有關,倘若閱讀文字是一件吃力的事,那麼閱讀者很難有耐心慢慢讀完。不說別人,要是我開啟了一個滿是英文的網頁,我也會想把它關掉。
我覺得這雖然是每個時代都有的問題,但現代的孩子因為很習慣影音刺激。相對而言,對文字閱讀也變得更缺乏耐心。(那是一定的,因為人類的身體本來就不是設計用來閱讀文字,我們身體演化的速度追不上社會與科技改變的速度
另一個可能與「這時代查詢資料太容易」有關。在過去,你想找某個資料,得大老遠跑去圖書館,然後對著資料卡找書,接著一本一本翻找,有些還得靠館際合作;就算是詢問人,也要花上不少時間,才能問到「對的人」。
這些事在現代,只要幾秒鐘就完成了。
這或許導致孩子在碰觸到一個問題時,如果獲得答案的時間超過預期,或者需要多轉好幾個彎才能獲得答案時,他們就容易變得很不耐煩
這些事都是以前就有的,但科技似乎讓它們變得更顯著、更普遍,也更誇張。
筆者以為,在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時,同時培養他們的「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而這裡的「態度」指的是什麼?我以為包含幾個部分:
1.能夠靜心把問題讀完。
2.能夠靜心思考手邊可用的資源。
3.能夠靜心觀察周遭的景物。
4.能夠耐心地進行有系統的思考。(而不是亂猜)
聽起來很簡單,是嗎?但您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很多孩子(甚至於大人)連把問題讀完都辦不到。這也導致網路上有各種「內容農場」或者「標題聳動的新聞」到處流竄,很多人內文都沒讀過,看了標題就急急忙忙地評論。
(三) 現實與虛擬的結合:
無論是平板或書本上的資訊,對孩子而言常是虛擬的、抽象的,平常的教學活動中,需要常帶著孩子將這些資訊與現實生活作結合。例如孩子能觀看google地圖中的景點位置,但放下平板時,許多人卻搞不清楚東西南北方位。
我想,我們有很多課程,如果設計時能更常結合學生的生活情境、生活脈絡,讓他們將抽象與現實結合,或許可以改善這種現象。
image
比方在教方位時,帶他們辨識教室裡的東西南北。(我會在教室裡貼上東西南北的標示)
比方教比例尺時,讓學生用實際的物體做測量。

比方教河川污染時,讓他們從已知的河流開始,搭配地圖往上溯源,讓他們體悟這些事情與自己息息相關。
比方讓學生透過街景圖與地圖做搭配,讓他們把真實的景物與感覺「種」在地圖上,或者從照片去思考當地人們的生活,甚至習慣去推理、觀察。
image image
image
▲點圖可以看到臺中公園的環景相片
七、結語
完成這活動時,筆者與一同參與的老師都感到十分興奮。將資訊輔具與所學做結合,顯然已是現今的趨勢,也期望日後還能繼續設計類似的教學活動,讓孩子更常習慣從「做」中去學習「如何應用所學解決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