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實是學期初(也是學期末?)的活動,當時的課程是臺灣的動植物生態。
(上圖為南一版六年級下學期第一單元第一課)
當時已經學期末(但實際上卻是下學期第一週),期末評量結束,再沒幾天就寒假,學生人心浮動。因此就設計了這個遊戲:將課本改造成桌遊。
遊戲規則仿自「circle out」的著名桌遊,不過這裡我們並沒打算直接玩現成的桌遊,而是要「製作桌遊」,真正的學習過程其實是製造的過程,而不是玩的過程。
發給學生的說明是這樣的:
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0WzM8VEEs4bNG9mbHBkRFpQQ0U/view?usp=sharing
簡單地說,就是讓學生選定課本提到的七種動物,依照編號和顏色做成21張牌卡,學生要先決定分工與步驟,然後利用平板查出該動物的特徵,寫在牌卡上。(每張牌卡有兩種動物的名稱或特徵,七種動物會平均出現,剛好21張)
玩的時候則是把所有牌攤在桌上,然後只要發現有相同動物(或顏色相同)連在一起組成三張牌的(或更多),就喊circle讓大家暫停,接著把這幾張牌拿走,就是他的得分。
牌組最多可以全部21張連在一起變成一個大圓圈,類似這樣:
就這樣每個人喊circle,然後把牌拿走,直到完全沒辦法組成三張以上的牌時,就結束遊戲,然後統計誰最高分。(每張牌一分)
當然,如果喊了circle,結果卻排不出牌的,就把一張牌還回去。(完全沒牌就算了)
因為直接看文字難度太高,所以我們加入顏色,這樣簡單很多,不過玩的時候就會變成純看顏色,所以學習的重點在於牌卡的製作。
製作牌卡時,當然就要拿平板出來了。
每組只有一台,所以小組裡要先思考一下怎麼樣比較有效率,還有工作分配與牌卡風格。
在介紹遊戲的時候,我則是把平板當實物投影機來用,透過wifi把影像傳送到電腦與單槍上。
其實它本來只是一個夾子,但我在第二個班時就把它轉斷了,於是我乾脆把它用膠帶黏在相機腳架上(也斷了所以硬纏上去),下面綁一罐礦泉水增加重量,這樣就可以拿來拿去,不用擔心每個班桌子不一樣,無法夾住支架的問題。
在七個班做過後,整體來說包含說明與製作,兩節課勉強夠,不過還是有些組別來不及玩。
有趣的是,學生玩過幾輪後,就開始開發新玩法,比方拿平板計時,看誰可以最快把21張牌串成一個圈。
還有某個班乾脆玩起UNO的……(我不會玩,所以我不知道他們怎麼做的)
至於以下這個就…..
當然,如果兩個組製作的內容相同,還可以串起來玩42、63張牌。 先前提過,這部分的學習主要在牌組的製作過程,不過如果把顏色拿掉的話,就真的連玩牌都在學課本內容了,只是我覺得難度太高,此外這部分的課本內容也沒有必要熟記(能力指標的焦點不是這個),所以我想這樣就好。
但這個方法應該可以有很多延伸,比方設計荷西、鄭氏、清領、日治、民國各個時期的人物或事件,然後做成牌組。
或者做平等、自由、受益、參政權的內容熟悉。(以下是16張牌的組合,我試了好多種,目前主要是21張牌和16張牌比較理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