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搜秀資源網

*給手機版夥伴的網路硬碟(公用版)連結:http://gg.gg/12l7tr

*完整故事詳見:http://goo.gl/PetKT

這是一個為解決教學時欠缺簡略地圖、鄉土照片而建置的開放版權教學圖庫。並希望以此為起點,邀請各縣市夥伴一起來建構出無須擔憂「教學資源不足」、「版權問題」的教學資源庫。

本站圖庫內所有照片與地圖均由本人所拍攝、繪製,所有圖片均以創用CC方式供各地教師自由使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抓取圖片時請不要按右鍵下載,會抓到縮圖,請使用選單裡的「下載」,才能抓到原尺寸大小的圖片

由於圖片量較多,雖儘可能篩選以避免肖像權問題,但仍可能有遺漏之處,若有拍攝內容不當或侵權問題,煩請與我聯繫,一定會儘速移除。本站非營利網站或公家機構,設立之目的僅在義務性提供各地教師教學所用,也請多多包涵。

請點選右方或下方搜秀資源網圖案進入圖庫。(重新整理中,但可在網路上搜尋到舊圖)

點我進入資源圖庫

-------------------------------------------------------------------------------------★以下為網誌文章

2016年4月22日 星期五

104四下第1次社會學習領域評量筆試卷(自我分析)

照慣例每次評量後都要曬考卷,這次的課程主題有三個:人口(1-2-5)、機構(6-2-1,試卷標頭寫錯成6-2-2)、交通(1-2-7),我的預想設定是這份考卷偏「易」。
這篇也想說說設計時的一些想法。
104四下第1次社會學習領域評量筆試卷_01
104四下第1次社會學習領域評量筆試卷_02
104四下第1次社會學習領域評量筆試卷_03
104四下第1次社會學習領域評量筆試卷_04
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0B0WzM8VEEs4bXzBvcVRORm9MeFk
先說一下這份考卷裡我最喜歡的一題:
image
這種「自己根據地圖,模仿出一個題目並寫上答案」的題目,我以前也出過,而且都是在跟交通有關的單元。(背後的指標在於1-2-4與1-2-7,一個是閱讀與繪製地圖的能力,另一個是熟悉居住地方的交通)這次考卷還沒改,但以往出這題時,學生作答的情況都很好,幾乎全對。
我很喜歡這種「雖然要絞盡腦汁,但其實很簡單」的題目,很簡單,但運用的是比較高階的能力。不過像這種自己出題的題目,好像比較適合的還是跟地圖有關的單元,其他要找到可以搭配教學目標的,還真的很少。
image
一如往常,我都會在試卷標頭放上說明和分數分配,主要的用意是可以把分數拆得更細,好方便計算每個能力指標的得分,跟其他多元評量的分數搭在一起,就可以做出能力指標的成績單。(參考舊文
但這裡有個小錯,就是機構功能這裡應該是6-2-1而非6-2-2,不過我在計算時會修正就是。
這裡還有兩個麻煩點,其中一個就是「機構功能」的這一課,教科書中大部分的篇幅是放在「家鄉機構的功能」與「如何運用家鄉的機構」上,但如果看能力指標6-2-1,就又會發現其實這些都是鋪陳,真正的焦點應該在於「機構之間的相互合作」上,當然包括為什麼要合作,以及如果不合作會發生什麼事。(或許有人說6-2-2是維護權益,跟運用機構比較有關,但我認為太牽強)
簡單地說,要考「機構有什麼功能」是很簡單的,但要考「機構間彼此衝突與合作的關係」就很難了,頂多只能讓他們以重大災害的情境去體認這點。或者也不是不能出,只是會佔很大的篇幅,但「人口」和「交通」的主題都很大,佔的篇幅與教學花用的時間也很重,而6-2-1在其他單元也處理過(但人口與交通的1-2-5和1-2-7就只有這兩個單元有),所以我決定縮減機構功能的比重,用是非題簡單出完就好。(裡頭還包含了6-2-5這條指標,要學生瞭解選舉跟任期制,這個在三年級就有探討過,這裡只是以縣市長與議員為例,算是複習,上課時也有提到為什麼要有這種制度)
另一個麻煩點其實還好,就是該不該把1-2-4(閱讀與繪製地圖)放在1-2-7(家鄉交通)這裡湊一起哥倆好?因為拆開實在很沒意義,你不可能要學生在不閱讀地圖的情況下憑空記起這些交通路線,而且也沒意義就是。(這裡雖然沒並列,但我想後續計分時應該還是會融合在一起)
還想說一件覺得有趣的事,您覺得試卷第一部份「家鄉人口」這些題目中,最重要的是哪一題?
其實是這題:
image
感到意外嗎?這看起來比較低階的題目,居然是最重要的題目XD
因為1-2-5的指標是這個「1-2-5 調查居住地方人口的分布、組成和變遷狀況。」也就是說,「知道如何調查」會比分析這些人口的情況還要更切中指標。
會想特別說這件事,是因為我一直覺得很多競賽都太過偏重在試題本身,卻忽略目標。好像今天舉辦一場賽跑,但大家的焦點都放在「誰賽跑時用了最炫、最符合理論的方法」,而忽略了「誰最快跑到終點」。
另一個想說的是問答題,比方這個:
image
像這樣的題目,一定會牽涉到「給分標準」的問題,通常我們會訂出不同的階層,比方「能寫出行業分布代表的意義,例如臺中市是都市,就給5分」、「寫出行業的多寡分布,比方臺中市的服務業最多,就給4分」、「能寫出完整句子就給XX分」之類的……
但我卻是「只要寫得有道理,就給滿分5分」。
當然,這個題目的用意,是想讓學生多熟悉以「句子」來表達想法,而不是像那些選擇題一樣,把知識拆得非常零碎。所以比較初階的,是能夠直接描述圖表的分布狀況;比較高階的,是能夠說出這種分布背後代表的含意。(比方臺中市較偏向都市)
不過更重要的,是想拐騙學生,讓他們覺得「問答題很好拿分」,然後遇到問答題就會歡欣鼓舞地去想、去寫。這件事不是現在才開始,而是四年級上學期就慢慢開始(如果從三年級開始出,我就會從三年級開始慢慢這麼做),先從呆板的文字題開始,然後是稍微要想一下的簡答,慢慢這樣一直下去,到六年級時他們就可以寫複雜度很高、比重很重的問答題了。(比方這個,當時學生寫得哇哇叫,但卻拿到有史以來最高的平均分數,重點就在於大家很願意去寫,而且很習慣寫)
我覺得這件事比試題的精準度更重要。
再者,當你想把非選擇題結合在現有的評量制度時,你會發現我們現有的評分制度是從100往下減分的,但很多非選擇題與多元評量都講究「從0往上加分」,那會造成一些教學現場的衝突。
還想說的是家鄉的交通這些題目。
image
您會發現我不用「省道台10線」、「國道四號」這些文字,而儘可能用處理上很麻煩的圖案來表示。(這些標誌都是我自己手繪的,所以細看會發現歪歪的)
這背後有兩個想法,一是我想讓學生熟悉看地圖,另一個是試卷整體的感受。
要熟悉一件事,絕不是一堂課就可以搞定的,而是要用很多時間,讓學生沈浸在那樣的情境裡,一而再、再而三的反覆操作。筆試卷也是其中的一個過程,所以我選擇放標誌的圖案,而非單純只是文字,這會讓他們更容易融入地圖中,再者,他們平常生活中也比較容易看到這些號誌。
另一個是我覺得很重要,但很少被提及的事,就是試卷整體的感受。
試想,如果一個本來就不喜歡寫試卷的學生,拿到一張滿滿都是字的試卷,他會一題題慢慢寫,還是直接整張放棄?
也因為這樣,所以我會儘量把選擇題的選項拆開來放,讓試卷印到三、四面(儘量控制在三面內),而不會讓選項都擠在一起。很多學生不是因為不會而寫錯,而是因為擠在一起的文字讓他們看錯的,甚或者有些具有能力,但文字閱讀耐性不足的學生會直接放棄或用猜的。(我不是說這不重要,但這裡是教育單位,不是階級篩選單位)
只要可以放圖,我就會儘量放圖。甚至有時候那個圖表的必要性很低,我也會為了讓畫面舒服一點而放。
還有個有趣的觀察,我總會放一些對話框來提醒學生不要漏寫問答題,甚至還常會放一些小插圖或笑點去凸顯這件事。我發現在有圖案跟笑點的試卷上,學生作答的情況真的會比較好,漏寫的比例也降低很多。
最後還想說的,是在印製試卷時,地圖總是很難印清楚(儘管我已經自己畫黑白地圖,而且儘量把圖拉大);而剛好這張考卷送印時,我把國道地圖錯放成鐵路地圖,所以事後我又另外印了一張A4的交通圖給學生:(鐵路圖我就不放了,因為試卷裡有)
四上第一次評量評量補充地圖_01
四上第一次評量評量補充地圖_02
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0B0WzM8VEEs4bR2ZCblNIQnBwQlE
(為了這張,我有重新調整過省道的標誌位置,和縣市道的顏色,讓黑白列印時會好一點)
地圖的印製實在是很困擾的一點,或許等未來一切都數位化了,我們就可以讓學生使用彩色的圖表了。

最後想說,剛考完時我有把試卷分享給其他人看,有一位伙伴說他們偏鄉的孩子生活經驗少,不太會寫。但我很想說,其實我們學校也在鄉村(應該說不山不市),比較精確是在城鄉交界處,但學生之所以會寫,是因為他們在寫試卷之前受過一系列的教學,就好像你忽然丟一張滿是問答題的試卷給學生一樣,沒有循序漸進的教學,一張考卷出得再怎麼好,都只會為難學生。
試卷不能跟教學分開,教學不能和目標分開。
我是這麼想的。

延伸,相關教學檔案:
臺中交通之歌(大雅強調版)
臺中的交通2016版簡報
學習單104208家鄉的交通
學習單104207家鄉的道路地圖_彩、黑白
104四下學期社會第一次筆試複習問題練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