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0日 星期一

16族原住民族記憶口訣(更新2版)

嗯,相關的事件…...不解釋。一來我覺得讓人不快就該改,二來我們也不可能讓學生用有爭議的方法,所以趁著開會前的一小段時間趕快上傳更新版。

更新:因網友的建議,目前又做了2.2版的微調,並把忘記改的創用CC改成姓名標示。(舊版仍附於文末)

口訣:派瀟灑哥背夏太太走路?啊!不得打卡啦!

16族原住民族記憶口訣22版_01

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0WzM8VEEs4bSjAtOFI2TFctbzA/view?usp=sharing

 

還是說明一下好了:

1.最初的用意,只是在課堂上協助小學生對16族的名稱做簡單的記憶。如果只有口訣,當然不會有太大的意義,學生在做這口訣之前,得先對16族有簡單的概念,口訣才會也幫助(這是每次公開場合分享時都會強調的,要有相關的教學設計,而非只是口訣)。

2.也曾想過是否要有口訣?但在實際教學上,口訣確實有很大的助益,所以覺得還是要繼續編。(過去曾問過學生,發現大多數學生都說原住民族有九族……希望能改善這種情況)

3.接續上點再寫更詳細些。一直認為口訣與內涵的學習並不衝突,例如我會讓學生先記起縣市行政區的位置(http://taisoci.blogspot.tw/2015/08/30.html),或是臺灣五大地形的分布(http://taisoci.blogspot.tw/2016/09/blog-post.html),但那並不代表我們的教學到此為止,始終都會有進一步關於縣市當地自然與人文特色、地形與居民生活關連的教學。我覺得重點或許在於:這些口訣與記憶法,是否有助於後者的這些學習?如果學生會因為記了這些口訣,導致他們無法進一步去學習族群歷史或地方的內涵,那口訣就不應該存在。不過,在教學現場,前者對後者的學習有顯著幫助這點,應該是很容易觀察到的。也因為如此,我想口訣還是有存在的必要,這也是之所以「改版」而非「把舊文下架避免爭議」的原因。(其實也沒有強制力,有需求的人就會使用,不需要就不用)

4.其實相關的口訣很久了,設計之初當然沒有想產生不敬的聯想(在過去的概念下,口訣只是口訣,與內容並未連結),過去看過很多原民朋友或社群也在分享,氣氛一直都很歡樂,直到國慶日就……orz  但就如文章開頭所說的,如果讓人感到不快,那就應該修改;再者,下個單元就要教這個,我們也不可能讓學生用有爭議的口訣,所以趕快做修改。

-------------------------------

早些時間的2.0版附於此:

16族原住民族記憶口訣2版_01

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0WzM8VEEs4bNEF3eVBZMERDQVE/view?usp=sharing

2.1版

16族原住民族記憶口訣21版_01

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0WzM8VEEs4bTHF5eU5rd2FRbzQ/view?usp=sharing

10 則留言:

  1. 建議改成以下較為通順:
    派瀟灑哥背太太少走路,啊!不得打卡啦!

    回覆刪除
    回覆
    1. 如您說的,確實這樣更順,請讓我再修改為2.2版。

      刪除
  2. 國慶日不是學生的考試也不是專門搞笑的場合,每一個族群都該被認真對待,所以這個玩笑性質的口訣不適合出現,這也不是個別的原住民有沒有幽默感的問題,是政府到底怎麼看待各個不同的族群
    我也是真的很不懂除了考試掛帥的原因之外,為什麼好好介紹不同的族群之外還要加上背誦口訣,背誦有助於思考嗎?

    回覆刪除
  3. 1.重點不在口訣好不好記、內容恰不恰當,而是都到了國慶大典這樣的場合,仍然只能用這種課堂上的填鴨方式來介紹臺灣的多元族群。平時不願意多瞭解多元族群,在需要宣傳臺灣的場合又拉他們進來消費人家,當然令人不快呀。

    2.課堂上教完口訣以後,是否如同內文所說的,進一步介紹多元族群的內涵或歷史?比如:賽德克、泰雅、太魯閣為什麼會有分別?為什麼會有文面與手文?賽夏族為什麼會有矮靈祭?還是只有教口訣應付考試然後就沒了?如果教育現場做不到如此,那有沒有口訣都無所謂,因為沒有起到教育的作用。

    回覆刪除
    回覆
    1. 1.國慶大典上的做法,個人不便做評論,只相信最初沒有人帶著惡意。(誠如前文所說,在國慶大典之前,所有相關的分享,都不曾把口訣與內容連在一起而認為有歧視,相信我,我幾乎都讀過了,而且分享最多的還是原民團體與朋友。這也是個人之所以沒有覺察字詞可能有不妥聯想的原因,我想主持團隊應該也是如此)

      如在下平時常說的一句話,其實很多事,群眾平時並不在意,在意的是「能不能變成批評政敵的材料」,族群的文化與歷史也是如此。(這兩天看了很多評論,事實上,無論我想不想看,評論都會出現在我的眼前。我發現有些人關注的是教學,有些人關注的是原民,而大部分人關注的卻只是「找到一個批判政府的素材」......我只希望大部分的人平常真的會去在意、會去主動認識這塊土地上的多元族群,而不是只把它當成一個「素材」。)

      2.您若有空可以瀏覽一下這個網站,會發現在下從來不曾認為教學的「終點」在於記憶這些表面的名稱,無論是地形分布也好、縣市名稱也好、古蹟、地方特產、交通、地圖、人權宣言、世界地圖,都是同樣的道理。它本來就會有其他更進一步的教學活動,就以這次惹爭議的認識原住民族為例,我的學生一定都聽過我述說早期原漢衝突的歷史,即使是中年級的孩子,也都必定聽過鄭氏軍隊在大肚王國的屠殺事件、可怕的郭百年事件、大甲西社事件、霧社事件,這些在中部地區發生過的各種衝突。無論從尚未被訂為法定原住民族的平埔族,到目前的法定十六族原住民族,以至於漳泉、閩客、新住民與(教科書因爭議無法直接寫出稱呼的)外省族群,在我的課堂都不曾缺席。

      我想說的是,為什麼大家會覺得「記憶起這些名稱,就代表學生不會去學習更進一步的內涵」呢?就如同過去許多人質疑為什麼要上鄉土,而不多給孩子一點全球觀一樣,這兩者之前從來就沒有衝突啊!甚至您也可以在我的網站上找到我分享的筆試卷,您可以檢視我們的課堂是否真的「填鴨」、「應付考試」?

      再進一步說,記憶起這些名稱,對進一步內涵歷史的學習不但沒有衝突,而且還是有助益的。試想,如果一群孩子(而且是連閩南、客家這些族群都沒什麼概念的孩子)在80-120分鐘的課程,含糊地聽過(無論是小組報告或老師教授,甚或者是影片)各族群的歷史與文化特色,他們會留下什麼?答案是很容易證實,倘若您走出門隨便找十個人問,肯定十個裡頭有八位會告訴你,原住民族有九族。至於為什麼要用原住民族而不用原住民這稱呼?平埔族又有哪些?自己居住的縣市有哪些與原住民族相關的文化歷史?這些都不用說了。

      這個口訣不可能解決這樣的問題,也不可能讓孩子在80-120分鐘的課程裡真的瞭解,但它對這些學習有助益嗎?對他們日後去認識族群文化有助益嗎?我覺得那像是一幅地圖,知道路途上有哪些景點,當我真心想去認識這片土地時,邁開步伐,會稍微有個依循的方向。

      刪除
  4. 我看完你的內容,覺得你有點搞錯重點。不是你的口訣編得好不好,而是口訣只是記憶手段,本來就不該是一個族群在正式場合要被介紹的方式與樣子。國慶事件就是血淋淋「錯把手段當目的」的真實例子。

    有網友爭對事件這樣回覆:「如果你姓王,老師介紹你時說,這位同學姓王八蛋的王,很幫助記憶喔,你會覺得OK嗎?」在正式場合被口訣介紹,正是這種心情,既消遣不尊重,也無助於被真實認知。原住民族的文化回覆沒有盡頭,真實樣貌也不是政府官方所謂的分類,所以口訣終究只能代表「殖民方的觀點」

    每一個教育手法的背後,都應該站在「真實」裡不斷反省,從外來政權進入台灣、蘭嶼二島至今,原住民族文化被詮釋的各種謬誤,都是族人在想盡辦法要打破的,推薦你多認識原住民族文化的真實樣貌,帶領學子打破「幾族」等等的迷思,也避免複製族人的殖民傷害,教育出更好的台灣。

    回覆刪除
  5. 以下的話不是要批評你,有讓你覺得冒犯之處容我先道歉。我絕對相信這個口訣本身並沒有惡意,但我要糾正你觀念的誤區。
    你說「所有相關的分享,都不曾把口訣與內容連在一起而認為有歧視,相信我,我幾乎都讀過了」,你會這樣解釋表示你還是沒看透事情本質。 (歧視是另一層的問題,推薦一篇文章https://goo.gl/Wf91ux。我這邊就先不討論歧視這點。)

    你的樣本數只限於分享文章的人(這些人的目的很明白,也就是口訣本身被發明的目的,就是背誦目的),
    這樣的樣本數並不包括以下這種情況:如果16族代表(正式場合但不論大小)若要介紹自己族的族名時,會不會用「中文單一個字」(或者羅馬拼字的第一個字母)來介紹自己。

    這樣的情況下,「相信我,我都讀過了..」無法緩和他們犯的錯誤。
    因為「族名」對這兩種樣本群的"意義"(或說使用族名的目的)根本是判若雲泥。
    你可以想像阿美族的代表會說:「大家好,我們是"阿"族」嗎?
    在正式場合,用簡化的一個字替代掉自己正式的族名去做介紹,根本是不可能會發生的事。
    因為這時候的族名是幾乎等於人格權、主權的象徵。怎麼可能簡化?

    所以大家都聚焦在「阿沙布魯」是個不雅觀的詞時候,卻都沒發現最核心的重點並不是這個。
    背誦時,你會力求諧音、求簡短。
    介紹自己時,你會力求諧音、力求簡短嗎?(我說的是正式場合介紹自己)


    你絕對是認真的老師,這一點我要強調。但當教育制度存在缺點,導致學生學習方法也必須跟著扭曲時,請不要試著粉飾他。
    用口訣了解一個族的族名,不是一個正常的方式(但在現實面是正確的方式)

    我舉個例子:99%的人平常吃的魚肉其實不是自己親手捕獲的,
    看到生魚片很多人都分得出鮭魚鮪魚肉長怎樣,但是他看到真正活在海中的鮭魚鮪魚,卻認不出來就是他自己口中吃的魚。

    背族名,是現代這種教育體制下,不美麗的錯誤。因為背完族名只是為了考試得分。但對人生幾乎沒有任何幫助。
    沒有分數決定升學的情況下,認識一個族名的過程、邏輯、探索,絕對不會是花1分鐘背下來這樣子的做法。

    最後,請不要說因為他們沒有簡單的背誦法,可能會造成說出原住民只有9族的烏龍。你這樣說才是天大的烏龍。
    一部分不是因為上一輩本來就教台灣只有9族?你是要他們怎麼穿越時空背你的16字真訣?
    因為族群陸續正名成功,所以族群數一直增加,並不是因為沒背到口訣造成的好嗎。
    一部分是因為就算背過口訣,我就真的忘了,口訣是永遠不會忘的嗎?

    照你這樣,你現在只發明背16族的口訣,如果未來平埔族各族(不只一族歐)正名成功
    你現在教的這些小朋友畢業了(只有背16族口訣的),未來不就還要被你拿來消費說:因為他們可能沒背過我發明的口訣!?

    我知道這種全世界皆然的速食教育體制下,老師只能這樣教。但你不能把教育體制的缺點用相機美肌功能把他修飾掉阿。
    這樣的學生永遠都只能等到以後出社會碰撞之後才能經歷思辨的過程。

    對不起,後面的話有點重,但我絕對敬重你身為老師的專業、熱情以及用心。

    希望你能看得出我的苦口忠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