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4日 星期六

教育改不改,讓主角說說看?

關於教改,我們這些大人總是吵翻天,卻很少問過身為主角的學生有什麼想法

在部落格上,我自己通常只寫課堂上做過的教學,但這次寫的,卻是很想做,卻因為時間不足而沒能好好做的教學活動。但仍想先記錄下來,或許日後有機會再來把它做完整。

起因很簡單,課程裡提到這幾年很熱門的PISA測驗排名,主要的用意是關於「國家如何提升競爭力」,前面還提到國際組織、區域經貿聯盟以及能源政策的議題,不過畢竟是小學,所以都淺淺帶過。

既然提到PISA,當然要讓學生看一下這幾年的一些數字。(最近很喜歡帶他們看這種排名,之前才看過CCPI的碳排名

image

資料來自於:http://pisa.nutn.edu.tw/link_rank_tw.htm

 

我向學生稍微說明了一下為什麼近幾年「芬蘭教育」為什麼那麼紅。(雖然我對亞洲國家衝PISA的作法有點不太認同,以臺灣為例,感覺我們並不是在調整自己的體質,而是用惡補衝模擬考的方式)

然後放了一小段芬蘭教育的影片。(這新聞有點久,應該可以找到更好、更近的,但我時間不太夠,再者這部影片也很簡單)

image

▲點圖連到YOUTUBE上的TBVS新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xapfMIn4eI

然後我問學生,新聞裡提到芬蘭的哪些作法?以下是學生整理的(在另一個班因為時間不夠,我就直接寫出來):

1.透過很多細節讓學生擁有國際觀:影片裡的例子是融入世界各國範例的數學題目。

2.補救教學:影片中提到的是一對一的補救教學。

3.提倡閱讀:影片中提到的是社區圖書車。

 

然後我問小孩,這裡提到的東西,他們平常學習的過程中,有類似的內容嗎?

第一點似乎比較少,學生說只有社會課比較常見,不過這是因為課程本身就是如此。另外是每個禮拜做一次的全球新聞報告也算有(從五年級至今已經快兩年了)。

第二點還滿常見,除了學校裡的一些計畫外(像是資源班、永齡希望小學),有些導師也會額外針對個別孩子做補救教學的輔導。

第三點學生沒看到,不過我說明臺中很多學校可以看到類似的書車,只是我們學校比較少見。但學校裡為了推廣閱讀也花了不少心力,像是巡迴班級的書箱(也是書車),還有不少跟閱讀有關的認證與活動。

「你們覺得這些作法的目的是什麼?」

「你覺得還可以透過什麼方式,來提高我們國家未來的競爭力?」

我試著讓他們覺察到,國家希望透過教育來提高未來的競爭力,而被這樣期望的對象就是在座的這些孩子自己

「你們覺得透過這些方式,可以讓你得到什麼能力?為什麼這些大人要這麼做?你們覺得有用嗎?這可以幫助你面對未來其他國家的競爭者嗎?」

20141124_IMG_4772 20141128_IMG_4835

其實平常做的那些全球新聞報告,以及佔60%以上問答題的月考卷,還有筆記練習、閱讀和推理,背後都有一些目的。雖然有些學生在看全球新聞時常會說「覺得這新聞跟自己沒關係,所以不太有感覺」,但他們也承認這件事確實讓他們更會去關注這些事,也對其他地方更有印象。

不過,這背後還有個問題。

在這過程中,他們始終是被動的。

那就好像大人對孩子說出「你只要照著做就好,我們讓你學這個,是希望培養你的自主學習能力」這種矛盾的話一樣。

我們在討論民主閉嘴

▲經典圖要一放再放

然後我向他們解釋最近有關「恢復聯考」和「十二年國教」的爭議,這點很遺憾,因為不該讓我說,而是由他們來查詢、理解,這樣才會客觀,但實在是沒時間,只好我來說。

這件事最近吵很凶,說起來就是李家同校長阿同伯又對教改開砲,事實上他對教改開砲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但卻引起許多人共鳴,因為教改後的入學方式非常繁複,加上政策的不確定性(有很大的部分跟政治有關),導致很多家長非常焦慮。(我也是其中之一)

「關於這件事,大人吵翻天,但卻沒有問過你們這些主角的意見。」

那麼,聯考最常被批評的是什麼?十二年國教常被批評的又是什麼?

學生整理出來是這樣(有些班是我趕時間直接跟他們說):

*聯考常被批評的點:

  1.教材內容太過制式、單一。

  2.升學評選的標準太偏重智育,個別專才的人不易出頭。

  3.幾乎都以筆試為主。

 

*十二年國教常被批評的點:

  1.內容太過繁複、混亂,學生需要做很多準備。(以往聯考時代學生只要想著一件事就好)

  2.申請入學過常中的各種才藝可能對弱勢家庭較不利。

  3.標準難以統一,可能有公平上的疑慮。

 

然後我問學生,以他們自己的情況來看(畢竟要上國中了),他們覺得哪一種方式比較適合自己?

結果搞不太清楚或無法決定的學生是少數(我本來以為是多數),另外有一些學生認為聯考對他們比較有優勢(顯然是學科成績很好的),絕大部分學生都覺得多元入學的方式對他們而言比較好。

「雖然覺得聯考比較公平簡單,但對整個國家的政策來看,多元入學好像對國家的競爭力比較有幫助。」

一位贊成聯考的學生這麼說。(他當然不是照這句子說的,我有濃縮一下)

「那麼,如果讓身為學生的你們自己來規劃『如何讓學生提高競爭力的教育方式』,你們會怎麼規劃?」這句是我很想問的,但說完就剛好下課了。

 

最後來說說想法。

這當然不能算完整的教學活動,裡頭我個人的斧鑿痕跡太深,儘管我試圖想表現出中立的態度,但因為我的內心一點都不中立,所以我想我在解說這件事上,可能很難不摻雜暗示進去。

比較理想的教學過程,應該是讓他們自己查詢相關資訊,然後花更長的時間討論不同的教育政策有什麼影響。(但很遺憾,以目前的時間,這不容易做到;再者,我也不確定學生能不能真的完全理解)

我很希望他們覺察到:

1.自己是這件事的主角,而不是被動的配角。

2.有時候看起來對國家較好的政策,不見得對個人也好。(這是高年級很重要的一條能力指標)

3.平常這些學習內容背後是有意義的,在這個過程中獲利的不是教師與家長,而是學生自己。(我尤其想讓那些抄作業或馬虎完成的學生覺察到這件事,老師和家長並不需要學生的作業,而是希望學生能從此學到東西)

以及最重要的:

4.自己可以決定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好面對未來的種種挑戰。

而這一點,早在他們三年級第一次上社會課時,就已經出現在課本裡了。

image

▲最初的版本是「那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但似乎太難(雖然初版比較符合本篇想說的),於是改為較低階的「想達成什麼學習目標」,再簡化成「如何安排時間」。

我希望孩子不要只停留在「自主規劃時間」來幫助學習,或者均衡自己的時間分配(三年級一直在提這個,希望孩子在學習與休閒間取得平衡)這種程度,而是能從更高的高度看待自己的學習,以及自己所經歷的教育政策,背後到底有什麼含意。

六年級的孩子聽得懂嗎?

從他們的反應,我知道有些人理解了,有些人則還停在「把這件事記下來」的程度(然後想這會不會考出來),還有些人則只想著待會下課要幹嘛,好煩喔幹嘛問我這麼多。

至於我們這些大人呢?我想情況大概也一樣吧?

但我們不是主角,他們才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