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9日 星期一

想留給10年後的學生什麼?

這是今天自然老師問我的問題,我覺得很難用三兩句說完,還是寫一篇blog作為記錄。

他說,他在想該留下什麼東西給10年後的學生。我一開始以為又是那種「10年後學生面對什麼挑戰」、「10年後學生需要什麼能力」之類的教育勵志文,但這不是他的style。(他是一個非常實際的人,什麼事都直接「實踐」,比方帶學生搞爆破、挖化石、抓蛇、玩十字弓,書也讀得很多,但不喜歡看那些太教育理念的書或雜誌)

「我感覺到10年的學生和現在的學生,像是一個斷代,很多他們接觸過的東西,現在這個世代的孩子竟常缺少這些經驗。」他說:「周遭很多東西都在消失,我在想,我們好像該為10年後的學生,保留下一些東西。」

其實他平常就會保存不少東西,比方經過廢棄的舊車站,他會想保留下裡面的東西,不過,有時候一個動念覺得不妥,再看到時,那些東西竟都被清掉了。

我說我也有類似的感觸。

拿去年的事當例子好了,這是2004年的梧棲真武宮,當時前埕有個很漂亮的照壁。

梧棲081真武宮前程

我當時也沒想什麼,就只是很單純地蒐集資源圖庫(延伸閱讀:搜秀資源網的故事),隨手拍下這張照片,就好像其他的照片一樣。

10年前的我完全不會想到,這塊很有特色的「照壁」,在2014年時已經不見了。

DSC04739

類似的例子很多,比方家裡附近的很多稻田、樹木、古厝,一下子就不見了。

阿亮農場004阿亮農場011

2004年▲

2011年▼

DSC01194

錄音帶、錄影帶、BBcall、迴帶機、幻燈機……好多好多的東西,咻一下就不見了。

十年多前,為了蒐集教學照片而開始隨身帶相機的習慣,十年後,我發現這累積下來的十八萬多張照片真的很好用,當然也深刻感覺到10年的變化真的很大。

因為體悟到這點,所以我拍得更凶,拍得更細,因為我不知道10年後什麼東西還在,什麼東西不在。但無論我再拍個十幾二十萬張,他們仍是照片,不是可以碰觸到的實體。

「是該儘量保存一些東西……」我腦海中想起小時候家裡的那台電視機,很大,有個拉門,上面還擺了大同寶寶。有時候看電視時,後頭窗外會有鄰居的小孩也跑來看。

當然,它也不見了。我想我們在丟棄這些東西時,根本不會想到後來會怎麼看待這些器物。當然,我們也沒那麼多空間保留下每個東西,我想重來一次的話,我們大概還是會把那些東西丟棄掉。

「我覺得學校應該有個空間,保存這些東西,甚至弄一個博物館。」他說。

不過我也知道很難,我們連科任教室都要變一般教室了,怎麼會有空間擺這些東西?再者,「保留東西」這點根本就是個無底洞,無論你規劃了什麼空間,都一定不夠用。

那麼,如果用3D把這些東西掃描下來呢?

現在這個時代當然還不能辦到,但隨著3D列印愈來愈發達、簡便,或許更便宜、功能更強的3D掃描器具會愈來愈多,到時候我要做的,就是把更多的東西掃描保存下來。比方公共電話、粉筆、制服、手機、眼鏡,甚至是人物、樹、昆蟲、石碑、古厝……

我總覺得,10年後(甚至20年),到時候3D列印的技術會更加發達,甚至可以完全不用把東西印出來,而可以模擬那樣的材質,讓學生觸碰、感受到較近似的東西。

到時候,我們或許會有個3D博物館,空間不用很大,價錢也不用很多,卻可以存放很多、很多十年後學生不容易體會到的東西,而現在存下的一切都可以變成到時候的養分,就好像存在我硬碟裡的那十八萬張照片,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影片那樣?

又或者,有了這些素材,我們可以後續再做很多很多事……就好像我放在搜秀資源網裡的地圖那樣,每隔一陣子,我就會在一些很奇妙的地方看到我畫的圖,因為簡單,所以上面可以擺放任何材料。

當然這樣還是永遠無法取代「真實的東西」,但勉強可以比較接近了。

所以我還在等,我覺得那樣的東西快出現了。(應該說其實已經有了,只是我還不熟悉)當然,最好是全台各地的大家都開始保存,最後串連在一起,變成一個龐大的,跨時間與空間的3D博物館。

那之外,還有一個是從好幾年前就在收集的,360度環景照片

DSC06404

▲神岡呂家頂瓦厝

DSC05867

▲西屯張廖家廟

這的好處就是我覺得未來或許會有(較便宜容易的)環景螢幕教學空間,又或者現在已經發展好的頭戴式眼鏡(例如google的3D紙眼鏡),到時候只要放進這些圖,學生應該可以稍微感受到那個「場景」。

十年前最初是會轉圈拍,想說回家再接起來,不過事實就是覺得很費工,所以回家都丟著不理XD 後來相機開始支援這樣的功能,就會刻意去拍這樣的照片。(前提是周遭沒有太多人的話XD)

不過360度環景還是有點困擾,就是切的時候上半部不夠完整,所以有時會用另一個功能拍,類似這樣:

DSC05936

▲同樣是張廖家廟

DSC00586

▲摘星山莊

雖然只有180度,但照片上、下包含得比較完整。有時候我會反方向再拍一張,想說回去接起來就更完整,當然結果還是擺著不理XD

這個是我覺得比較容易辦到的,就是讓學生戴著3D眼鏡,感受那個「情境」。當然,覺得這也要長期收集,可惜是我比較少收集「事件」的,而幾乎都是去拍景點時「順便」照的。

當然這還是觸摸不到,不過如果未來要弄類似的校內3D博物館,這個的難度應該很低,建置要用的空間也不多。如果未來那座自然老師期待的校內博物館,可以加上「3D場景」和「3D掃描的物體」,那應該可以更完整也更省空間。

不過,10年後那樣的世界會到來嗎?10年後的學生會怎麼想?

2014.12.29,我把這個想法記錄下來,等待2024年的我回來檢驗。

2014年12月22日 星期一

平板融入社會領域(nearpod)-科技的因應與危機

這教學有點時間了,不敢快寫下來我覺得我會忘記,同時也想寫寫自己對這個課程設計的想法。
之前用平板和nearpod玩校外導覽後,就一直很想拿來課堂上用,於是接連著做了兩個主題的教學,以下當中第一個。這個主題也是個小測試,教學的同時也讓學生熟悉操作。
課程的主題是「科技的因應與危機」。
image
我先請學生開平板,然後讓他們(每個人)練習做一次螢幕擷取,然後到相片庫裡找到之前拍的照片。這是鋪梗,想確定每個人都熟悉這一步。
然後開nearpod,輸入我寫在黑板上的PIN碼。
image
按下Live Session後,就會出現PIN碼。
image
學生端的輸入畫面:(大小寫無所謂)
IMG_5148
有時候學生平板上nearpod的APP會無法工作,這時候也不用擔心,開chrome瀏覽器的APP,輸入nearpod,照樣可以用。
接下來進入登入帳號的畫面。
我讓學生依照組別輸入小組數字,第二個空格不要理他,這樣比較快,又可以一目了然看是哪一組。
IMG_5149
看到的就是這樣:(這裡用我的ipad登入,所以畫面只看到一台XD 不然應該會有5-6台)
image
不過,如果有小組登入太慢,也可以不理他繼續進行課程,他們會停在登入畫面,一登入就可以跟上,並不影響課程。(如果老師切換畫面,他們還是可以繼續登入)
這是我的第一個題目,先讓學生根據印象回答哪裡有核電廠、有幾座核電廠。他們從四年級開始就聽很多這些,甚至我也在考題裡出了有關核四議題的正反意見問答題,不過到底在哪裡,他們就不一定知道。
image
這時候會看到各組學生在爭論。
20141120_IMG_4663
各組的答案會出現在投影布幕上,如果按share的話,就可以把特定組別的答案「傳送」到學生的平板上。

2014年12月3日 星期三

中國朝代之歌

網路上可以找到很多版本的中國朝代歌,這裡試著修改一下成為想給學生記的版本,配上兒歌和圖表,歡迎使用。

image

檔案下載(方便列印一張A4裡塞了一堆):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0WzM8VEEs4belhEaVBzSTkzNjA/view?usp=sharing

結尾比較尷尬一點,所以就用「帝王至此休」略過嘍XD

下面的年代是參考wiki百科,以朝代的起始為主。(有時候前一個朝代還沒結束)

>>>

想補充說明一下編這個的用意,其實網路上可以看到好多很有創意的分享,甚至也有國外的歌,或很詳細的口訣。但使用時總覺得還是有一點點不太符合目前上課的需求,所以後來還是自己改了這個版本。

1.其實有個口訣很符合我的需求,不過還是希望有歌,好方便讓小孩唱。

2.有些版本寫了三皇五帝,這點會有點使用上的困擾,因為目前的課程來不及跟六年級的孩子解釋,所以原本想從夏商周開始,但課程裡很多都會牽涉到,所以還是從黃帝開始列。

3.結尾的地方刻意在清朝結束,後面比較敏感的部分就迴避掉。

4.有分東西、南北的幾個朝代,都儘量呈現出來。(西漢、東漢例外,只有寫兩漢,硬塞進去其實是可以的,但怕不好唱,試唱了幾次覺得不順,還是做成現在這樣)比較可惜是我想把五代十國都放進歌詞,可是實在塞不下,參考好幾個版本都只寫五代,想說不然只好先這樣。

5.儘量減少連接詞跟形容用的文字,因為這時代的小孩真的搞不太清楚,可能真的會把連接詞或裝飾用的字也當成朝代名稱。

6.我通常會花很短的時間,用他們聽過的故事或看過的古裝劇,把這些故事「放到」這個朝代表裡,學生會「稍微」有比較多的概念跟「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