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9日 星期一

想留給10年後的學生什麼?

這是今天自然老師問我的問題,我覺得很難用三兩句說完,還是寫一篇blog作為記錄。

他說,他在想該留下什麼東西給10年後的學生。我一開始以為又是那種「10年後學生面對什麼挑戰」、「10年後學生需要什麼能力」之類的教育勵志文,但這不是他的style。(他是一個非常實際的人,什麼事都直接「實踐」,比方帶學生搞爆破、挖化石、抓蛇、玩十字弓,書也讀得很多,但不喜歡看那些太教育理念的書或雜誌)

「我感覺到10年的學生和現在的學生,像是一個斷代,很多他們接觸過的東西,現在這個世代的孩子竟常缺少這些經驗。」他說:「周遭很多東西都在消失,我在想,我們好像該為10年後的學生,保留下一些東西。」

其實他平常就會保存不少東西,比方經過廢棄的舊車站,他會想保留下裡面的東西,不過,有時候一個動念覺得不妥,再看到時,那些東西竟都被清掉了。

我說我也有類似的感觸。

拿去年的事當例子好了,這是2004年的梧棲真武宮,當時前埕有個很漂亮的照壁。

梧棲081真武宮前程

我當時也沒想什麼,就只是很單純地蒐集資源圖庫(延伸閱讀:搜秀資源網的故事),隨手拍下這張照片,就好像其他的照片一樣。

10年前的我完全不會想到,這塊很有特色的「照壁」,在2014年時已經不見了。

DSC04739

類似的例子很多,比方家裡附近的很多稻田、樹木、古厝,一下子就不見了。

阿亮農場004阿亮農場011

2004年▲

2011年▼

DSC01194

錄音帶、錄影帶、BBcall、迴帶機、幻燈機……好多好多的東西,咻一下就不見了。

十年多前,為了蒐集教學照片而開始隨身帶相機的習慣,十年後,我發現這累積下來的十八萬多張照片真的很好用,當然也深刻感覺到10年的變化真的很大。

因為體悟到這點,所以我拍得更凶,拍得更細,因為我不知道10年後什麼東西還在,什麼東西不在。但無論我再拍個十幾二十萬張,他們仍是照片,不是可以碰觸到的實體。

「是該儘量保存一些東西……」我腦海中想起小時候家裡的那台電視機,很大,有個拉門,上面還擺了大同寶寶。有時候看電視時,後頭窗外會有鄰居的小孩也跑來看。

當然,它也不見了。我想我們在丟棄這些東西時,根本不會想到後來會怎麼看待這些器物。當然,我們也沒那麼多空間保留下每個東西,我想重來一次的話,我們大概還是會把那些東西丟棄掉。

「我覺得學校應該有個空間,保存這些東西,甚至弄一個博物館。」他說。

不過我也知道很難,我們連科任教室都要變一般教室了,怎麼會有空間擺這些東西?再者,「保留東西」這點根本就是個無底洞,無論你規劃了什麼空間,都一定不夠用。

那麼,如果用3D把這些東西掃描下來呢?

現在這個時代當然還不能辦到,但隨著3D列印愈來愈發達、簡便,或許更便宜、功能更強的3D掃描器具會愈來愈多,到時候我要做的,就是把更多的東西掃描保存下來。比方公共電話、粉筆、制服、手機、眼鏡,甚至是人物、樹、昆蟲、石碑、古厝……

我總覺得,10年後(甚至20年),到時候3D列印的技術會更加發達,甚至可以完全不用把東西印出來,而可以模擬那樣的材質,讓學生觸碰、感受到較近似的東西。

到時候,我們或許會有個3D博物館,空間不用很大,價錢也不用很多,卻可以存放很多、很多十年後學生不容易體會到的東西,而現在存下的一切都可以變成到時候的養分,就好像存在我硬碟裡的那十八萬張照片,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影片那樣?

又或者,有了這些素材,我們可以後續再做很多很多事……就好像我放在搜秀資源網裡的地圖那樣,每隔一陣子,我就會在一些很奇妙的地方看到我畫的圖,因為簡單,所以上面可以擺放任何材料。

當然這樣還是永遠無法取代「真實的東西」,但勉強可以比較接近了。

所以我還在等,我覺得那樣的東西快出現了。(應該說其實已經有了,只是我還不熟悉)當然,最好是全台各地的大家都開始保存,最後串連在一起,變成一個龐大的,跨時間與空間的3D博物館。

那之外,還有一個是從好幾年前就在收集的,360度環景照片

DSC06404

▲神岡呂家頂瓦厝

DSC05867

▲西屯張廖家廟

這的好處就是我覺得未來或許會有(較便宜容易的)環景螢幕教學空間,又或者現在已經發展好的頭戴式眼鏡(例如google的3D紙眼鏡),到時候只要放進這些圖,學生應該可以稍微感受到那個「場景」。

十年前最初是會轉圈拍,想說回家再接起來,不過事實就是覺得很費工,所以回家都丟著不理XD 後來相機開始支援這樣的功能,就會刻意去拍這樣的照片。(前提是周遭沒有太多人的話XD)

不過360度環景還是有點困擾,就是切的時候上半部不夠完整,所以有時會用另一個功能拍,類似這樣:

DSC05936

▲同樣是張廖家廟

DSC00586

▲摘星山莊

雖然只有180度,但照片上、下包含得比較完整。有時候我會反方向再拍一張,想說回去接起來就更完整,當然結果還是擺著不理XD

這個是我覺得比較容易辦到的,就是讓學生戴著3D眼鏡,感受那個「情境」。當然,覺得這也要長期收集,可惜是我比較少收集「事件」的,而幾乎都是去拍景點時「順便」照的。

當然這還是觸摸不到,不過如果未來要弄類似的校內3D博物館,這個的難度應該很低,建置要用的空間也不多。如果未來那座自然老師期待的校內博物館,可以加上「3D場景」和「3D掃描的物體」,那應該可以更完整也更省空間。

不過,10年後那樣的世界會到來嗎?10年後的學生會怎麼想?

2014.12.29,我把這個想法記錄下來,等待2024年的我回來檢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