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4日 星期四

唱歌跳舞學社會

嚴格來講只有唱歌,因為跳舞的部分(指比教學)已經是舊梗……

話說上學期開發了不少這種東西,成效很好:

學習單101108_臺中特產之歌_01

請配這音樂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jgjzS9xbTA&hd=1

這事得從頭說。

之前有段時間都在玩「指比教學」,簡單地說就是利用身體歌謠來記憶臺灣史地,這成效很好,小朋友很喜歡,出去演講時老師們也都表示很實用。

指比教學裡有一個部分是「臺灣行政區之歌」:

用身體歌謠記台灣行政區2_01用身體歌謠記台灣行政區2_02

懶得看說明可以直接看影片,大概就明白我的意思了:

在開發指比教學的東西時,我感覺到有些東西如果搭配歌謠來唱的話,會遠比反覆唸誦或身體記憶來得更有效率,演示的時候也比較不會無聊。

於是後來在開發世界各大洲位置時,就一直想把這一串「故事」套進某一首兒歌裡。

image

上面這個世界各大洲的指比教學設計,我一直沒分享出來,原因是我還想不到適合的歌套進去,總覺得不是很好上手。

一邊想歌,一邊正好在上四年級的課。其實課堂裡總有一些不太好記憶的東西,我通常會搭配很多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實際例子去讓學生理解,但老實說成效總還是差那麼一點點,而學生總能把學習時「感興趣的」部分跟「學習的」部分拆開來,上課反應很好,但一問問題就什麼也搞不清楚。

「如果可以先把這些該記的東西搞定,就可以留下比較多時間去做更深入的教學。」我一直在想這件事。

其實在「指比教學」時,背後的概念也是這樣,教學裡總有一些該記的跟不用記的(那些討論教改是能力還是記憶的爭議好愚蠢,明明兩個都重要……這些大官學者們有時間在那邊高來高去,不如來做一些更實在的事),我不想在該記的東西上面花太多時間,所以希望找一些省時省力的策略,然後把時間花在更值得深入的部分。

那時正好在上「各行各業」,於是就有了這個東西:

image

說穿了也沒什麼,就是把每個單元「不太好記憶」的東西放到兒歌裡唱。不過成效相當好,因為我是在「剛開始上課」的時間點唱的,小朋友喊完起立、敬禮、坐下後,我就讓他們唱一次,同時讓他們下課的情緒平穩下來。

這每次時間不會超過一分鐘(比較長的歌可能會到三分鐘),一個禮拜三節課唱三次,根本沒花什麼時間,但成效非常好,也沒刻意讓他們背,但他們幾乎都背起來了。

既然這麼好用,我就繼續玩:

學習單101108_臺中特產之歌_01

這次還搭學習單,簡單地說就是讓他們把上課介紹的特產畫上去。(這學期很喜歡讓他們畫地圖、畫漫畫,改天在來分享「畫漫畫學社會」XD)

這首真的很好玩,尤其升降旗的時候常會聽到有人偷唱……

過程中我也不斷在試驗跟修改,比方有些音樂跟歌詞會不搭,就儘量做調整。歌曲的話我覺得兒歌最好用(想到我的第一本小說《自爆咒文搜索小組》就是這樣玩咒文的),因為流行歌會有「退流行」跟「有些人沒聽過」的問題,兒歌的話就一定沒問題。

表現時我也儘量用粗黑字體,搭配原本兒歌的「歌詞」來呈現,而不是簡譜,因為你寫上簡譜反而造成學生的困擾,直接套用原本的歌詞最快。

期間還有一些其他的歌,像是上到家鄉特色或特產時就要帶他們唱「大雅小麥之歌」--「麥仔的情,咱的愛」:

image

(上課時會故意讓他們唱成「攏(撞)到你、咱的真情」、「袜仔(襪子)的情」,小朋友會覺得好笑而更愛唱)

我要說音樂實在是很棒的媒介。

其實一開始唱的時候,學生沒什麼感覺,我也不管,反正每次上課都唱一次不花什麼時間。但唱著唱著,學生就唱出感情了,到學期末或小麥節時再唱或聽到這首歌時,很多學生還會覺得很感動!(情意目標是很難達成的呢!)

接著還有難度最高的古蹟。

我當然明白,這裡該上的是居住地方的名勝古蹟(能力指標1-2-1、2-2-2),但當時光臺中市的古蹟就有37個(寫這篇文章時已經增加到38個),別說要記憶了,光是想介紹都不可能。以往我都是用小組報告、海報來解決這個問題(然後統計各班出現頻率最高的十個名勝古蹟,筆試就出這個),但有可能的話,還是希望他們可以把這37個古蹟的名稱至少整輪都熟悉過。

那麼,就來唱吧!

image

請配這個吃:

image

(youtube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x-yqGUEOys&hd=1

上課時就一邊放影片(還是卡拉ok版的真是太讚),一邊唱,唱到後來還有學生會模仿裡頭的動作,超好笑的。

但我得說這歌真是超難編的!>////<

首先要找到一首可以包進這麼多古蹟,大家又很熟悉的兒歌,實在太過困難!(歌會很長,不然就是要重複很多次)再者還有音調的問題,有些字放在某個音調時唱起來會很不順,但古蹟的名字就是那個字,你不可能去改,而且我還希望把同類型的古蹟放在一起(像是古厝的、墳墓的、車站的都儘量放在一起唱),於是在湊歌詞的時候就難上加難,現在您看到的這個版本是修正後第三次的版本。

不過效果很好,真的超好的!一直到現在下學期了,當我提到某些上學期的東西時,學生多半都還記的很清楚,甚至還會從頭開始唱!(包括指比教學的那些也是,我想他們未來的國中老師應該會很高興)

當時不只是唱歌,也有一些現成的東西:

image

右邊的不用說,是流傳已久的廿四節氣口訣。

左邊的節慶口訣,則是出自早期康軒版的國語課文,只能說這課文實在是太好用了!(我還買了一個「竹板」,敲啊敲的就開始帶學生念XD)

不然,你不覺得小孩總是在那裡聽節慶在什麼時間、有什麼習俗,了不起包個湯圓、吃個粽子或演個戲之類的(我當年很愛帶他們演戲XD),好玩歸好玩,實在還是淺了些嗎?

那麼,關於節慶時間與習俗的部分我們就用唸謠讓他們快速記起來,接著就帶他們從農民曆(跟廿四節氣)來看這些節慶習俗背後的涵意,甚至演變。(這部分的能力要比知道端午節有人跳江,還要吃粽子更有用)

DSC09983

去年大手筆敗了一堆農民曆,讓各班小孩拿著查。(要包上書套、標上座號,不然在230個小孩的摧殘下……)

DSC00750

我最喜歡上這個單元的課了(能力指標4-2-2),可惜這次時間好趕,不太夠。

 

至於學期末最後一節課,當然就帶他們把整個學期玩過的「指比教學」跟「歌謠」整個跳過、唱過一次嘍!又好玩又可以複習,還可以當作「健康與體育領域融入社會領域教學」……

(其實我希望未來可以弄成一整套「社會領域健康操」,這樣多好玩)

 

後續持續開發中,如果您有什麼idea的話,也不要吝嗇分享呢!

 

image

順便一提,我們後來用這個主題申請了一個「社群」(教育局規定每個學校都至少要弄一個),於是我就取了一個怪怪的名字……(照說本學期就要運作,可是實在太忙了還沒開始orz  預期是要來玩跨領域的「用身體歌謠學習XX」,XX可帶入國語、社會、數學、自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