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

我的社會評量成績單

很久以前就想寫這樣的說明頁面,一方面用來給初次使用的家長瞭解「如何閱讀」,二方面其實透過成績單也可以看出我的一些教學設計。
不過這次會寫,是因為下一次評量時我的成績單打算要「大改版」,所以這用到第十年的成績單形式可能是最後一次了。(其實一直都在修改,只是下次改版的幅度會比較大)
以下先說明設計背後的源由,然後再拆成各個細部來說明這些代表什麼意思。
101四上第1次多元評量成績單_範例_02

101四上第1次多元評量成績單_範例_03
成績單還留有我的手機跟信箱……算了隨便,反正網路上本來就可以google到。
這份成績單裡只有社會學習領域的成績,每個學生拿到的都是自己的,背面則是給家長的說明「如何閱讀這張成績單」,通常第一次我都會印在背面,第二次之後就不會再印。
這套評量的設計有個很長的故事,因為太長所以日後再詳說,只簡單說目的就是「想確認九年一貫是否真的可行」,一旦確認這個是好的,那當時擔任專任輔導員與深耕種子教師的我才可以「安心地」去推廣。
既然要確認,那麼就要做出一個證明,而不只是嘴巴隨便說說「我上課都有按照課綱」,並且要做到100%,於是成績單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呈現方式,而且既然我是專任輔導員,我就應該找到一種可以結合「教學現場」與「課程理想」之間的可行模式。
在這套規劃中,學生會在每學期三次評量後各自拿到一張自己的社會成績單(當然分數也可以配合學校現有的成績計算),接著在該學年或該學習階段(例如中年級)結束時,他們還會拿到一張整個學習階段的「能力檢核表」,老師跟家長也可以藉此瞭解這個學生是否達成課綱中的每一條能力指標。
101四上第1次多元評量成績單_範例_02
最上面這裡沒什麼好說的,就是這次評量期間教學時應該完成的能力指標,其實不見得全部都要完成,因為有些指標在之前或之後都會出現(所以要拆成更細部的學習目標),有些未來不會再出現的,代表這次就一定要讓學生學完。
這裡有個疑問:「成績單上該列出能力指標嗎?」其實我好幾年前曾覺得「家長應該不需要看這個吧」而把這裡拿掉,但隨即便在跟家長的談話中發現到,其實有些家長是會看的!有家長會想知道這個課程設計背後的依據,甚至詢問自己的孩子在某個方面可以怎麼補強。於是我又把能力指標放回去,而且再也沒拿掉了。
image
這裡是最主要的部分,裡頭可以看到我的計分依據。雖說是多元評量,不過會發現裡頭絕大多數列出的都是筆試、習作跟學習單三類,偶爾才會有其他的項目。不過其實這裡的「學習單」只是一種記錄的格式,裡頭包含了很多東西,有時是畫地圖,有時是實地踏查,有時是小組報告或討論,有時是一場遊戲活動(像是利益的策略遊戲價值拍賣會),而我總需要一個很明確的「記錄形式」來作為評分依據(我總覺得那種「憑感覺」的評分依據很有問題),所以就通通叫學習單了。
image
最前面是能力指標,不過指標後還有不少在不同時期課程要達成的細項學習目標,而且有些指標硬要拆開會很牽強也沒有必要(最初那年我會硬把它拆開,後來覺得根本不必勉強),所以就放在一起。重點還是在後面的「具體目標」,因為這是家長用來檢視學生是否達成的主要項目。
image
(其實不是每張成績單的數字都這麼漂亮,這張是特例XD    雖然匿名,但我有問過該成績單的主人跟家長是否同意放到部落格上)
在評量方式上,可以看到評分的依據。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一直到現在)都有很多教授跟老師批評教科書不照課綱編,可是當我很明確的把它一個個比對跟切開後,我居然發現教科書大部分都還是可以明確地對應指標,只看你能不能理解背後的設計緣由吧?(而且我用過的幾個版本都是)所以習作其實大多也可以對應到適合的指標,真的不適合的我就會用其他的評量作業替換掉,但這種情況不多。
(比較遺憾的是,在市場趨勢下,各版本習作都有白痴化「簡單化」的傾向,好像深怕學生寫字似的!但這實在沒辦法,因為當你空白處多、開放題型多,老師覺得難改,市佔率就馬上掉下來。當市場本身不成熟時,交由市場機制決定常會讓事情變得愈來愈糟糕。
101四上第1次多元評量成績單_範例_01
一般學生最常問的大概是這個部分,因為我們並沒考那麼多次筆試,但這裡卻有好幾條筆試的成績。
其實這部分要回到筆試試卷來看:
image
這是第一次評量筆試試卷的標頭,您可以發現到我在設計試卷時,就把試卷照能力指標與具體目標拆成三個部分計分。(當然最後還是有一個總分)
所以真正的重點不在於這張試卷的總分幾分,而是「在這張試卷中,學生哪個部分的學習成效比較不好?」傳統的試卷很難表現出這件事,但當你拆開來看時,你有時會發現有時學生只是某個學習目標沒達成,其他都是滿分,那麼就不需要整個單元都做補救教學,只要針對特定目標補救就好。
不過在成績單上,如果直接秀出40分這種成績,儘管滿分就是40分,看了還是會怵目驚心。XD所以我把它用100分的比例來呈現,例如「生活環境」一項裡拿到滿分40分,那麼成績單上就會出現100分;如果拿到3/4的30分,成績單就會出現75分。雖然分數比重感覺變重了,但閱讀時會比較好理解。
image
這裡也是很有趣的部分,您可以發現我把筆試總成績丟到下面的表格細項去了,而真正的總成績則是好多項目綜合起來計算的。因為儘管我們學校實施多元評量已經十多年了,大家還是有那種根深蒂固的觀念:「月考成績最重要」,甚至還有人問為什麼月考成績跟總成績不同,我也不懂為什麼學生會這麼問(明明他從入學開始就一直是多元評量)。
上課時我都會統計學生的發表次數,然後依照他的發言內容用0~2次的做計算(有些回答會剛好切中要點,但有些也會有答非所問的),不過大部分都以1次為準。
此外還有最重要的作業缺遲交次數,身為科任老師這點真的是死穴,因為我實在沒辦法去控管220個學生的作業繳交狀況。不過還好在導師的協助下,除了特定學生外,大多都還是不錯。
筆記本則是我平常上課用的,當時是希望可以利用社會課來帶學生「學習如何做筆記」,我也會以10分為基準去替學生的筆記本打分數。
「未訂正」這項是這次才加上去的,其實這是一個大工程,因為要統計學生在筆記本、習作與學習單上該訂正卻未訂正的次數,實在很辛苦啊!orz (這裡還有用一些小技巧,日後再提)不過這點列進去,其實應該還是有好處的,也可以讓學生跟家長覺察「訂正」的學習習慣與他的學習效果有很大的關連性。
image
因為這些項目太細了,為了方便閱讀,我最後還是會給一個「平時分數」,而這平時分數當然不可能憑感覺隨便打,裡頭的加扣分都有依據。(如果是導師應該就可以憑感覺打分數,但科任的話太難了)不過每次都不一樣,有時還會有攜帶特定物品或擔任分組討論主持人之類的。
我覺得筆記本、作業缺遲交、上課發言跟未訂正次數這些項目,對「平時分數」而言應該還滿有代表性的。
這裡比較有爭議的是這些平時分數該不該列入總成績裡,過去我大多選擇「不列入」,因為學習成效跟學習態度其實是兩件不同的事,有些人很努力但就是學不會,有些人態度很隨便但他就是學會了。不過這個概念最近思考了好一陣子有點改變,所以我下次應該會做修改。
image
這張成績單最精華的,應該是這個部分。
因為這裡的文字評語是電腦自己跑出來的
還是要說這張是特例,其他學生成績單上的文字評語就五花八門了。其實這點並不難,當我們把教學跟評量內容依照課綱與具體目標切得很細時(如果要確定教學100%依據課綱,那就一定要很細很明確),那麼讓電腦靠公式自己跳評語出來,就便成一件很容易的事。
image
這裡是excel裡的狀況,寫上公式後,電腦就可以自己依照分數,判斷要跳出什麼樣的文字評語。然後再套印到成績單上就行了。
我覺得最妙的是之前我們還會寫「社會作業簿」時,因為有些學生會在安親班抄答案本,但你又不可能抓這個。於是我就在excel裡寫一個公式,讓電腦自動去比對「社會作業簿」的成績跟其他成績(例如筆試)是否有很大的差異,當差異達到某個程度,就會跳出警告他不可以抄答案本的文字評語。(當然不會寫得這麼白,是用比較正面的文字來表示XD)

我不知道您看了覺得怎樣,但幾年前我把它拿給一個朋友看,朋友說我有病,我自己也這麼覺得。XD
但這樣的成績單其實是有發揮一些效果的,其實在教學現場裡要做到確實的「補救教學」與「因材施教」仍是難度很高的事,但我覺得至少我們該做到「診斷」的工作。就好像你去看醫生,醫生會告訴你哪裡有毛病,我們在學校評量後雖然還無法針對每個人開給他們適合的治療藥物,但至少要先做到「診斷」。
日後當然還有很多可以發展的,例如客製化的補救教學,這點就再努力看看,希望下個十年再po文時,可以po出一篇關於針對課綱的補救教學吧X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