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9日 星期四

百年後的石敢當

DSC03775

這篇其實想寫的是:用「百年後的科技」來看古早以前的這座石敢當。

從很久以前就想自己走、拍一次宜蘭市的廟宇古蹟(參考搜秀資源網),於是買了本遠流深度旅遊那一系列的書,但一直遲遲沒去拍。上週末又去宜蘭演講,心想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就住了一個晚上,第二天開始走走拍拍。

那天太陽很大,但很慶幸是研究所同學跟她男友陪著我這樣一個個點拍照,還帶我去書上沒寫到的書院和家廟,實在就感心的!

照片中的是我們最後一個想找的點,說穿了也沒什麼,就是一個藏在民居間的折凳「石敢當」。即使常經過,一般人也不一定會注意到,但就是因為這樣,找起來才又特別有趣。(其實有兩座,另一個在小巷子裡)

找到了,拍到了,然後呢?

大家可以回家啦

不,還不是回家的時候。 (因為還要買名產)

書上提到,石敢當是早期居民常在巷口、路衝設立用來避邪衝煞的石碑。

image

wiki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F%B3%E6%95%A2%E5%BD%93

但這座石敢當所在地點並不是路口,也沒有巷道相接,甚至正對面也是另一棟房子。所以合理的懷疑,早年這裡可能是兩、三條道路相接的地方?只是經過百年市街的變化後,已經看不出來了?

 

因為手上這台新相機有GPS的功能,所以很容易可以透過經緯度,在Google地圖上找到較精確的位置。(連海拔高度都有喔XD)

image

甚至只要傳到google的相簿上,他就自己會跑出來了:(比較近期的搜秀資源網相片都有經緯度喔!)

image

套到Google地圖裡,則可以看到這樣的街景(請用滑鼠拉拉看周遭景觀):


檢視較大的地圖

也可以找到詳細的經緯度:

image

 

這時候就要出動這個網站了: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aspx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image

找到對應的經緯度位置:

image

選用圖層(這裡用1921年的地圖,因為這張比較清晰):

image

嗯……看來,那裡以前應該是道路相接的地方啊!(不過總覺得路偏一點點,是疊圖或畫圖時的小偏差嗎?還是道路確實有改變?嗯……)

我不禁要想,如果是在幾十年前,我大概只能照著書上的問字或人們口中的話去猜想,甚或者會把這樣的疑問深埋在心裡吧?

但在這個時代裡,我們可以運用這些(坐在家裡就可以操作的)工具,用更便宜、快速、精準的方式去探索答案。

真的很簡單的

 

無論是否真是如此,百年多前的人們,為了鎮煞、避邪,而在巷道口放了石敢當,希望可以透過他的力量來守護村子。

百年之後,街道、農田、河流……什麼都變了,唯獨石敢當還留在原來的地方,繼續默默守護著村子。

永遠守護著。

 

 

DSC03771

Δ 宜蘭市另一處,位在小巷道裡的石敢當。

2012年7月17日 星期二

走啊走,拍啊拍

image
好像很少寫這種事,忽然有感而發,不寫出來就渾身不舒暢。XD
照片裡的,是我前一台相機。在想說「搜秀資源網」的故事時,我總會放這張照片,因為這幾年拍了好多照片,前後也換了好幾台相機,這台則是因為拍太兇,快門整個掉下來,用膠帶勉強黏住。
沒打算再提搜秀資源網的故事。只是在檢視照片時,我忽然發現,前幾年自己真的很積極,想到處拍照蒐集景點,然後建造這個開放版權的教學圖庫。那時常會像自虐一樣,頂著烈日、扛著很重的背包,按照書上資料去某個地方一個個探查、拍照。
不過,最近這幾年卻愈來愈少做這種事。不是沒有,但大多只是就近拍幾個景點,有時候發現要跑的學校附近有什麼有名的廟或古蹟,也會湧起「還是早點回家休息」的念頭。
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想或許是累了,又或許是太忙了。忙在與輔導團有關那些亂七八糟的瑣事,累在這件事似乎無法不易被理解。
DSC00125
∆ 藏在巷道裡、堆滿雜物的臺灣儒考棚。那天記錯活動時間,心想乾脆就來找之前一直想找的景點吧!結果遇到大雨,還躲到「臺中州廳」裡。

最初按下快門的原因是「輔導團」,但愈來愈不想按快門的原因似乎也是「輔導團」。我漸漸覺得這個團體(非指特定縣市,而是全臺普遍的現象)像是一個辦研習、辦活動、消耗經費的行政業務團體,而漸漸與教學現場愈來愈遙遠。於是這種不適合報成果、沒有經費的事,似乎不是這個團體值得去理解的東西。
會這麼說,是因為我今年又開始走,又開始像以前一樣拍,而我發現我之所以又開始做這件事,竟是因為我即將要離開輔導團。